許琳茵傳道
2024年12月29日
第七屆國際五旬宗大會會後感2
自從馬來西亞馬六甲參與第七屆國際五旬宗大會回來已經一個月,雖然未必能記得營會的各場聚會全部內容,但當中一些體驗和信息仍然讓我繼續細味和反思。
大會的第一場專題研討,由馬來西亞聖經學院教務主任林嶺嘯牧師分享〔淺談21世紀植堂模式與挑戰〕。他提出以往的門徒訓練觀以金字塔式的觀念將系統性的基督教教育(堂會內的信徒成長課程) 置於底部,然後是師徒式的督導門訓(多從服侍崗位上作培訓) ,最窄的頂層則是神學院的神學教育(只有少數有志作全職事奉的人才進入受訓)。講員提出這種金字塔式的門訓觀限制了培育能延續使命的門徒人數。因此,他提出以循環式門徒訓練觀取代金字塔式,就是每一位信徒都應經過基礎的基督教教育、師徒式門訓和神學院神學教育,讓每個信徒都能有整全的門徒訓練。堂會若能將神學教育納入信徒的培訓系統,這樣能增加更多門徒去共同完成大使命。當然,在資源和時間分配上需要與神學院多加溝通作配搭。現代的神學院亦多了設計一些適合非全職服侍的信徒課程,加上近年多了建立網上課程的平台,讓神學教育更有彈性,更能普及。當多了信徒成為神學教育的對象,透過學生與學院老師的交流,神學院亦更能了解學生的需要,因而設計和調整課程內容,使神學教育要「到地」。當要回應MM33使命,建立100萬間教會,預備植堂工作時,我認為裝備更多能參與建立教會的門徒團隊絕對是需要的。使人成為門徒的大使命,讓我們知道不單要傳福音使人信主,更要延續耶穌在地上培訓人跟隨主,學習主的吩咐,建立有影響力的信仰群體,就是一個個地方教會。
初期教會門徒積極到處傳福音、建立教會,其中一個心態是主很快回來,能作工的時間不多。到了今時今日,我們也會說主隨時回來(或者人隨時離去),要把握時間傳福音,但另一方面卻覺得所謂的「主快來」也準備要過二千年(2033年) 。MM33以2033年作一個時限,推動建立100萬間教會,我想這也許可以讓我們多一點「時間無多」的催迫感,讓我們加快腳步,多加裝備,擴大門徒團隊,朝著100萬間教會的目標,拓主彊界!
仍可在網上重溫聚會內容:
第七屆國際五旬宗大會第二天專題內容重溫:
https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zwSl9-gxxxU&list=PLg_0kzSswXV3qgWywrJksMKGyw6ZW_RIH&index=9